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人民日報:WiFi/iPhone等詞影響漢語純凈

):人民日報:WiFi/iPhone等詞影響漢語純凈

"采用瞭基於OpenEdX開源平臺,開發瞭HTML5視頻播放器,不再依賴國外課程播放首選的YouTube,解決瞭國內用戶無法訪問國外edX平臺問題。"

類似的表述,如今在報刊等出版物中屢見不鮮。WiFi、CEO、MBA、CBD、VIP、PM2.5,大量外語詞不經翻譯就見諸報端,甚至還出現在某些嚴肅的學術期刊裡。

可是,這樣的"零翻譯",不知有多少讀者看得懂?

外語詞頻繁出現使用過度,影響溝通傷害漢語純潔性

專傢表示,"零翻譯"的外語詞,既破壞瞭漢語言文字的嚴整與和諧,影響瞭漢語表意功能的發揮,使語境支離破碎,從深層次來說,也消解瞭中國文化精深而豐富的內涵。

為什麼"諾基亞""摩托羅拉"能譯成漢字,而iPhone和iPad就沒能翻譯過來?英語吸收漢語詞匯都改為字母拼寫,為什麼漢語中卻要夾雜大量英文?外來語對漢語的純潔和健康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面對外來語無處不在的身影,不少國人禁發出這樣的疑問。

文化逆差導致外來語濫用,人才匱乏使"零翻譯"盛行

"這跟西方文化的強勢有關,總的來看近百年來,西方輸入中國的文化多,中國輸出的少。"外交學院英語系教授武波博士分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接觸外語的機會自然增多,對新事物的喜愛,容易吸引人們使用外來語。

外語中文譯寫部際聯席會議專傢委員會首席專傢夏吉宣持相似觀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隨意使用外語詞以顯示自己有知識、文化水平高,這也加劇瞭外來語的泛濫。"此外,一些科技、醫藥方面的專業詞匯,一時半刻找不到相對應的詞,又著急使用,所以隻好直接引用,造成"零翻譯"現象。

"懶惰,覺得寫英文縮寫更省事,是外來語濫用的一大主因。"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王剛毅對此直言不諱。

"優秀翻譯人才匱乏也是原因之一。外語到漢語的翻譯多,漢語到外語的翻譯少,怎麼文化對等?"武波用"青黃不接"形容當今翻譯界的人才斷層,"早年,說起著名翻譯傢,傅雷、朱生豪、許淵沖、陸谷孫等一大串名字會浮上腦海。現在,你能想起誰?鳳毛麟角!"

"法律、經濟類的應用型翻譯情況還好,但文學、社會科學等翻譯人才還是缺。"復旦大學英語系教師朱績崧博士說。

專傢一致認為,地位低、稿酬低是目前翻譯人才匱乏的主要原因,"相比於國際上較高的翻譯價格,國內一般是千字100元左右,教授級別的也隻能拿到千字500元左右。"武波透露。

市場惡性競爭也加劇瞭行業亂象。比如,一些譯者或機構以更低價格將項目轉包給在校學生,一些非正規的小作坊甚至喊出"千字25元"的"跳水價"。不良競爭,導致大量翻譯作品粗制濫造,"因為質量不高、銷量不好,所以翻譯的價格就更低。翻譯價格低導致人才進一步流失,形成惡性循環。"給國內一傢著名出版社"打過工"的小曹,曾是外交學院英語系的學生,由於待遇太低,他畢業後改行從事瞭其他職業。武波也透露,在他教過的學生裡,大約隻有三成最後走上專業翻譯道路。

專傢表示,好的翻譯人才相當於是外來語的"過濾器"與"轉化器",人才都流失瞭,過濾與轉化的功能弱化甚至缺失,自然就會導致"零翻譯"的大量出現。

此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愛洋蔥"閱讀編輯部主任助理都幫森介紹,"正規出版物應該參照《作者編輯常用標準及規范》要求,遵循國傢質檢總局和國傢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佈的相關標準,而且國傢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也有相關規定,'零翻譯'、中英文夾雜都是不允許的。"但不少業內人士反映,盡管規范詳盡,但在實際操作中,效果並沒有體現到紙面上。"

兼收並蓄不能簡單拿來,加強引導提高翻譯門檻

"外來語濫用不是中國獨有,在世界許多國傢特別是後發展國傢都比較普遍。"王剛毅說。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姚喜雙認為,對外來語的吸納、漢化,正是漢語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我們既不能關起門來拒絕外來語,也不能濫用外來語。"

業內人士介紹,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新事物層出不窮,漢語也需要擴充,其中也包括學習吸收外國的新鮮語句。如"激光""坦克"等外來語,漢化後通俗易懂;如"X光""B超"等一些字母詞因簡潔明瞭而被廣泛使用;如"電腦""鼠標"等一些符合漢語構詞規律的意譯詞,已成為漢語基本詞匯的組成部分。但是,兼收並蓄隻能在繼承上創新、在保持上吸收,不能實行簡單的"拿來主義"。

夏吉宣則相信,這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國人的文化自信會隨著我國實力的增強而增長,到時,外來語泛濫現象將逐步"退潮",甚至恢復成漢語表述。比如一開始用Email,後來用漢字"伊妹兒",現在都改用"電郵"瞭。

王剛毅認為,從根本上講,政府必須加強語言使用政策的導向,政府、媒體、學校必須自覺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通用語言文字法》,並且有意識地引導大眾。

"我們可以先把專傢們的意見公佈出來,讓大傢討論、使用,過一段時間再予以確認。"姚喜雙補充說。據夏吉宣介紹,外語中文譯寫部際聯席會議專傢委員會將用發音貼近的漢語翻譯外語詞,並加以梳理,在網上公佈,由公眾投票決定最終的譯法。

人們對翻譯的認識也存在誤區。"大學過瞭四六級就能做翻譯?外語系出身就可以做翻譯?不見得。翻譯不僅需要理論,更需要大量專業培訓、實踐。要解決翻譯人才匱乏的問題,必須要提高譯者的準入門檻。"中國翻譯協會前副會長李亞舒認為,2007年起設立的翻譯碩士學位,未來或許有助於拉起一支合格的譯者隊伍。

"提高譯者的地位和稿酬,是當務之急。"朱績崧說,"在院校裡,多數老師不願去做文學翻譯,因為這些作品都不計入科研成果,評職稱根本就用不上,本身錢又少,老師自然沒瞭積極性。"

制度建設也被多位專傢提及。李亞舒介紹,目前隻有一些民間的翻譯組織,在文聯、作協等各類獎項評比中,也沒有翻譯作品的身影。武波呼籲,在國傢機構中成立中國翻譯基金會,或者翻譯研究院等機構,從機制上加強翻譯人才的保障,破解"零翻譯"難題。武波相信,"當優秀的人才為外語詞提供瞭正規、巧妙的譯法,老百姓自然樂於使用。"

小編吐槽:

發這篇文章的時候心裡很矛盾,怕引來一些不當言論,但文章一些觀點實在不敢茍同。看學術周刊的人有可能看不懂專業詞匯嗎?看不懂不查的人有可能去看學術周刊嗎?即使把PM2.5翻譯成"你是風兒我是沙",能表達出人們對霧霾的厭惡嗎?

按照某些磚傢叫獸的看法,漢語真的是有一顆玻璃心,禁不起任何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文化講究求同存異,在形式上的排外才是真正的不自信。真正對漢語文化自信自然不會在乎幾個外來詞匯的沖擊,這種看法如同當年強制主流媒體不能說NBA,要說美職籃一樣,媒體不說現實中大多數人還是會說。況且中國現在的文化教育普遍提升,有更多的人知道如何獲取外國信息,也能看懂外國信息,這些人的確稱不上翻譯,卻能做到信息的交流和傳播。這是培養再多的專業翻譯,也無法避免的。正如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如果真的希望中國文化不被沖擊,更好地發展中文教育才是正途,如此大張旗鼓宣傳外來文化的沖擊,隻會顯得心胸狹隘,固步自封。



Orignal From: 人民日報:WiFi/iPhone等詞影響漢語純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